為什麼...
英格蘭人特愛DIY、普遍著迷於居家修繕?
英國的"泰晤士報"、"衛報"等大開報非要做成不方便攜帶的超大Size?
英國街頭前衛的穿衣風格能和英國保守文化並存??


英國人類學家芙克絲針對自家人寫成的
「瞧這些英國佬:英格蘭人的人類學田野報告」("Watch the English")

向我們展示了關於英格蘭人十分有趣的個性特質,
如果你將要去英國讀書或生活、將會和英格蘭人合作生意,或不為什麼就是有興趣想知道,都很適合把這本書拿起來閱讀一番。


Q1: 為什麼英格蘭人特愛DIY、普遍著迷於居家修繕?



從閱讀此書的過程中,你會發現
我們一般台灣人認知中的"外國人形象"(大方外向、善交際、無限自信),其實是比較偏向對於美國人的刻板印象,和英格蘭人的特質可是大不相同。

就作者告訴我們的英格蘭人其實是很不擅長社交的
所以他們在社交場合不來裝熟和抱來抱去的戲碼(嗯不抱來抱去這點到是和我們頗像)
不過,這和熱愛居家修繕又有甚麼關係呢?
書中指出: 英格蘭只有百分之二的男性和百分之十二的女性表示從未做過任何DIY
這表示英格蘭人逛B&Q之類的DIY材料店,或許比我們逛頂好之類的生鮮超市還要頻繁。

「我們是熱愛築巢的民族」作者如是說,
對於房子修繕的重視是因為""對於不擅交際的英格蘭人而言,是一個可以免於交際的隔離城堡,
且最重要的,家還是個人身分的代表、階級地位的主要指標,所以當然要細心的修繕和維護囉!

不擅社交的特質也帶出了另一個有趣的現像...



Q2: 為什麼英國的"泰晤士報"、"衛報"等大開報非要做成不方便攜帶的超大Size?

「泰晤士報」和「衛報」在英國又被稱為「大開報」,因為開本很大。做成這樣當然報社有報社的理由與考量,但是作者在通勤中,觀察那些看報紙的英格蘭人,倒有個有趣的結論:
原來,內容是否精彩、大小是否便於翻閱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報紙夠大能遮住身子。

英格蘭的大開報是心理學家所謂「障礙信號」的絕佳例子。
這些超大尺寸的報紙可以成功阻絕和他人的互動、讓人完全隱身其後。

當不擅交際的英格蘭人在出了家門、又沒有報紙的情況下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會發生甚麼情況呢?
其實,在閱讀之下你會發現,和台灣人滿像的嘛~~


作者在書中提到,英格蘭人在大眾運輸工具上的處理機制是心理學家所謂的「否認現實」: 
不願承認自己置身在可怕的陌生人群中,假裝他們不存在,以及在許多的情況下,假裝自己也不存在,藉此盡可能保有隱私。
這讓我們避免和陌生人說話、四目相接,除非有絕對必要,不願承認他們的存在。

對英格蘭的通勤族而言,和同一群人早晚同搭火車多年,卻連句話都談不上,這很稀鬆平常。(不得不想,這在台灣好像也是很正常的事啊!)
「但到底和同車的通勤族友善小聊一下有甚麼好怕的呢? 
有一位受訪者的答案十分經典:
問題點在於,一但你談了一次,對方就會認為還有下次、下下次、下下下次,一但承認那人的存在後,就再也無法回頭假裝他不存在。最後,可能落得每天都得和他客套一翻的下場,而你幾乎可以確定彼此之間沒甚麼好聊的,於是交談就會變得尷尬。不然你就得想辦法避開這個人,例如站在月台的另一頭、躲在咖啡廳後面...。最後就變成夢魘一場,悔不當初。


Q3 為什麼英國街頭前衛的穿衣風格能和英國保守文化並存
?



充滿強烈風格的次文化街頭打扮讓英格蘭人聞名於世:例如鸚鵡狀的龐克族髮型、維多利亞時代吸血鬼狀的歌德式打扮等等。這些自主風格明顯的打扮,似乎和一般認為的英國人的保守性格有所衝突。
(P.S 和歐美其他國家比起來,英國人被認為是相對保守的,這從他們的歷史發展脈絡就很容易了解這點。法國透過激烈的法國大革命推翻君主制,英國卻是一步步漸進改革完成他們的君主立憲制,保留了皇室也擁有了國會。作者在書中即談到:「我們不熱中劇烈的改變、革命、突然揭竿起義和動亂。十足英格蘭式的抗議遊行,會看到英格蘭人全喊著:『我們要甚麼? 漸進改革!! 希望甚麼時候達到? 按部就班來!!』」)
 


回歸正題,既然英格蘭人不喜極端,為什麼又會有街頭特立獨行的穿衣風格呢?
大部分人以為這是英格蘭新一代的年輕人表達個人獨立自主的信念,但是作者卻指出:事實上,剛好相反,這其實是講究效忠團體的部族意識表現。(嗯~好像很複雜的感覺,簡單的說,就算是再驚世駭俗的龐克或歌德式打扮,但你會發現每個人穿的其實如出一轍,他們都遵循一樣的模版,某個面向來說其實是一種制服與對自己所屬團體的一種認同。所以嚴格來說並無個人特色或特立獨行之處。)
作者稱這樣的現像為
:「集體獨特規則」



綜讀這本書,你會發現其實很多地方英格蘭人有著和台灣人極為相近的特質。(或者嚴謹的說,生活在都市的台灣人,因為畢竟我是比較以我自己和生活在週遭的人為範本去做比對的。)這些特質諸如:自貶規則---禮貌性的謙遜、排隊規則---看到有人插隊其實會很不爽卻只會暗自發牢騷而不敢當面指正插隊者...。
不知道哪天也可以有人寫一本「台灣人的人類學田野報告」呢?那必定十分有趣。


By Alic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劍橋國際教育機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